毒海沉沦终觉醒
大棚耕梦始新生
番茄棚里的新生
李建军(化名)
夏日的阳光洒在姚渡镇东方社区“重生之芽”实践基地,47岁的李建军(化名)正蹲在塑料大棚的田垄间,仔细查看每一株番茄的生长情况。他动作熟练,指尖轻轻拨开枝叶,检查是否有虫害,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在阳光下闪着微光。谁能想到,眼前这位勤劳的“农技师”,曾是深陷毒瘾的服刑人员。
-“重生之芽”姚渡镇东方社区实践基地-
“三年前我刚出狱时,觉得自己就像这片曾经被荒废的土地,满是疮痍,不知道该怎么重新开始。”李建军站在藤蔓间,望着眼前郁郁葱葱的小番茄,声音有些低沉。
2016年,他因吸毒贩毒被判刑七年,2022年刑满释放后,面对破碎的家庭、社会的偏见和未来的迷茫,他一度陷入绝望。“那时候身体垮了,脑子也浑浑噩噩,家里为了给我戒毒花光了积蓄,媳妇带着孩子离了婚,亲戚朋友都躲着我。”他坦言,刚回归社会时,连走路都低着头,总觉得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。
转折发生在东方社区“重生之芽”禁毒教育帮扶项目启动后。该项目以“教育赋能+实操训练+宣传展示”为核心,为像李建军这样的特殊人群搭建了回归社会的桥梁。
-帮扶对象积极参与大棚建设-
社区工作人员第一次找到他时,他犹豫再三:“我这‘烂泥’还能扶上墙?种地时我连秧苗都分不清。”但工作人员没有放弃,一次次上门帮他申请技能培训名额,联系农业专家手把手教技术。
-辛勤耕种-
“第一次走进培训微课堂,看到那些和我年纪差不多的学员,心里踏实了不少。”李建军回忆,项目组开设的农业种植课程从理论到实操,内容扎实。专家们不仅教如何选种、育苗、防病虫害,还传授市场销售的基本知识。10课时的系统学习后,他拿到了结业证书,握着那张纸时,他第一次觉得“自己还能做个有用的人”。
-基地的蔬菜大棚-
实践基地成了李建军重生的“试验田”。在5亩番茄种植区,他跟着指导老师从头学起:翻地要翻多深,株距该留多少,施肥用什么配比……“刚开始手忙脚乱,不是浇多了水,就是错过了打药时间。”他笑着说,社区干部和技术员就像“盯孩子一样盯着我”,每天来地里好几趟,手把手纠正错误。三个月后,他的番茄苗长势喜人,第一次采收时,看着红彤彤的果实装箱运走,他忍不住哭了:“这果子比我命还金贵,终于知道自己不是废人了。”
-默默耕耘-
项目的孵化展示中心为李建军打开了更广阔的天空。这里采用“线上+线下”模式,他的番茄不仅进了社区超市,还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外地。“现在每个月收入稳定,还能给孩子打生活费,前妻也偶尔来基地看看我。”他摩挲着裤兜里的银行卡,眼角泛着泪光,“最珍贵的是,村里人开始叫我‘老李’了,不再用异样的眼神看我。”
-成果喜人-
如今,李建军已从学员成长为“导师”。在绿意盎然的番茄棚里,他常常一边示范种植技巧,一边对新学员说:“看这些番茄苗,只要用心照料,再瘦弱的苗子也能结出好果子。人也是这样,只要肯改过自新,社会就会给我们重生的机会。”
夕阳下,李建军弯腰检查着即将成熟的番茄。红彤彤的果实映照着他被晒得黝黑的脸庞,这个曾经迷失方向的汉子,如今在田间找回了人生的方向。正如项目名称所寓意的,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,一个个“重生之芽”正在茁壮成长。
-收获成果-
据东方社区党委书记赖均勇介绍,“重生之芽”这个由区人大、区禁毒办和社区党委共建的项目,已帮助12名学员掌握谋生技能,其中9人实现稳定就业。项目不仅提供农业技术培训,还配套心理辅导、家庭关系修复等服务,并与企业签订就业保障协议,让学员真正重拾生活信心。
记者手记
禁毒之路,不仅是戒除毒瘾,更是重塑人生。姚渡镇东方社区“重生之芽”项目用泥土的芬芳洗刷心灵的伤痕,用劳动的汗水浇灌出重生的希望。当特殊人群在这里找到立身之本,当社会以包容之心接纳迷途归者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乡村振兴的蓬勃图景,更是一个社会应有的温度与力量。
来源: i青白江
股市配资开户.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