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学生将迎来新版教材,新教材将更加重视思维和阅读!为了方便广大学生在暑假预习新学期的课本知识,我们整理了2025新
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(上册)一电子课本,以图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,希望对同学们的暑期学习有所帮助。
如需全套电子课本PDF版,请关注公众号“桃李科普”回复:“电子课本”
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(上册)电子课本在线阅读
展开剩余90%六年级数学是小学阶段知识的综合与升华,不仅涉及整数、小数、分数的综合运算,还包含几何图形(圆、圆柱、圆锥等)、比例、百分数、应用题等重点内容,且与初中数学衔接紧密。想要提升六年级数学成绩,需从夯实基础、突破难点、掌握方法、强化练习四个维度入手,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夯实基础:扫清知识盲区,筑牢 “地基”
数学学习如同盖房子,基础知识点(概念、公式、法则)是 “砖瓦”,缺一不可。六年级学生需先确保课本上的基础内容无漏洞。
1. 吃透概念:避免 “似懂非懂”
关键词拆解:数学概念往往严谨,需抓住核心词。例如: “分数的基本性质”:“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(0 除外),分数的大小不变”—— 关键词是 “同时”“相同的数(0 除外)”“大小不变”,缺一不可。 “正比例关系”:“两种相关联的量,一种量变化,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,且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(商)一定”—— 核心是 “相关联”“比值一定”。 对比辨析:易混淆的概念要放在一起对比,比如 “百分数”(表示两个数的比例关系,无单位)和 “分数”(可表示具体数量,有单位)、“圆的周长” 和 “圆的面积” 公式的区别。 举例验证:用具体例子理解概念,比如学 “比例的基本性质”(内项积 = 外项积),可举例子 “2:3=4:6”,验证 “3×4=2×6”,加深理解。2. 熟记公式与法则:做到 “准确提取”
分类整理公式:按 “数与代数”“图形与几何” 分类记忆,避免混淆: 数与代数:分数加减法法则(同分母、异分母)、分数乘除法法则、百分数与分数 / 小数互化公式、正比例 / 反比例关系式等。 图形与几何:长方形 / 正方形 / 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、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、圆锥的体积公式(注意圆锥体积是同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1/3)。 理解公式推导过程:死记硬背容易忘,理解推导逻辑才能灵活运用。例如: 圆的面积公式(S=πr²)是通过 “切拼法” 转化为近似长方形推导的,长方形的长 = 圆周长的一半(πr),宽 = 半径(r),因此面积 =πr×r=πr²。 圆柱的体积公式(V=Sh)是通过 “切割拼补” 转化为近似长方体推导的,与长方体体积公式一致。3. 强化基础运算:提高 “正确率与速度”
六年级运算以 “分数、小数、百分数混合运算” 为主,易错点多,需专项突破:
针对性练习: 分数加减法:重点练 “通分”(找最小公倍数),避免漏写分母或算错分子。 分数乘除法:注意 “分数乘整数”(分子与整数相乘,分母不变)、“分数除以分数”(乘倒数)的法则,别搞反乘除。 混合运算:严格遵循 “先算括号,再算乘除,最后算加减” 的顺序,遇到小数与分数混合时,灵活转化(比如 0.25=1/4,方便约分)。 错题整理:建立 “运算错题本”,记录错误类型(如 “通分错误”“符号看错”“倒数记反”),每周复习一次,避免重复犯错。二、突破难点:针对高频考点,逐个 “攻坚”
六年级数学的难点集中在应用题(分数 / 百分数应用题、比例应用题)、几何图形综合题、鸡兔同笼等经典问题,需掌握解题思路。
1. 应用题:找准 “等量关系” 是关键
应用题的核心是 “把文字转化为数学式子”,可按 “审题→找关键句→列等量关系→列式计算” 四步走:
分数 / 百分数应用题(常考 “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/ 百分之几是多少”“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/ 百分之几是多少,求这个数”): 找 “单位‘1’”:关键词 “的” 前、“比” 后通常是单位 “1”(如 “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3/4”,单位 “1” 是女生人数;“今年比去年增产 20%”,单位 “1” 是去年产量)。 确定 “量率对应”:单位 “1” 已知用乘法(单位 “1”× 分率 = 对应量),单位 “1” 未知用除法(对应量 ÷ 分率 = 单位 “1”)。 ✅ 示例:“一袋大米,吃了 3/5,还剩 20 千克,这袋大米原有多少千克?” 单位 “1” 是 “原有大米重量”(未知),剩下的分率是 “1-3/5=2/5”,对应量是 20 千克,因此原有重量 = 20÷(2/5)=50 千克。 比例应用题(常考 “按比例分配”“正反比例应用”): 按比例分配:先求总份数,再算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,最后用总数乘分率(如 “按 3:2 分配 50 个苹果,每份多少个?” 总份数 = 5,每份占 3/5 和 2/5,分别为 30 和 20)。 正反比例:先判断两种量的关系(比值一定是正比例,乘积一定是反比例),再列比例式。例如:“路程一定,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”,若速度比是 3:2,则时间比是 2:3。 复杂应用题:画线段图辅助 遇到多步骤、含多个量的应用题(如 “比多比少”“重叠问题”),画线段图能直观呈现数量关系。例如:“甲比乙多 1/3,乙比丙少 20%,已知甲是 24,求丙”—— 画三条线段分别表示甲、乙、丙,标注倍数关系,逐步推导。2. 几何图形:结合 “公式” 与 “转化思想”
六年级几何重点是圆、圆柱、圆锥,常考 “组合图形面积 / 体积”“图形变换(切割、拼接)”:
组合图形:将复杂图形分解为学过的简单图形(长方形、圆、三角形等),用 “相加” 或 “相减” 求面积 / 体积。例如:“一个正方形内有一个最大的圆,求阴影部分(正方形减圆)面积”—— 正方形边长 = 圆的直径,阴影面积 = 边长 ² - π×(边长 / 2)²。 圆柱与圆锥关系:等底等高时,圆锥体积是圆柱的 1/3(圆柱体积是圆锥的 3 倍),这是高频考点。例如:“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,体积和是 48 立方厘米,求圆锥体积”—— 圆锥体积 = 48÷(3+1)=12 立方厘米。 注意单位统一:计算体积时,半径、高的单位要一致(如厘米对应立方厘米,米对应立方米),避免单位换算错误。3. 经典问题:掌握 “解题模型”
六年级常考的 “鸡兔同笼”“植树问题”“行程问题” 等,可套用固定模型:
鸡兔同笼:用 “假设法”—— 假设全是鸡(或兔),算出腿数差,再除以单只腿数差,得到另一种动物数量。例如:“鸡兔共 30 只,腿共 88 条,求鸡兔各几只”—— 假设全是鸡,腿有 60 条,差 28 条,每换一只兔多 2 条腿,因此兔有 28÷2=14 只,鸡有 16 只。 行程问题:牢记 “路程 = 速度 × 时间”,区分 “相遇问题”(路程和 = 速度和 × 时间)和 “追及问题”(路程差 = 速度差 × 时间)。三、掌握学习方法:从 “被动做题” 到 “主动思考”
1. 课前预习:带着问题听课
预习时标出不懂的地方(如 “分数除法为什么要乘倒数?”“圆锥体积公式为什么要乘 1/3?”),课堂上针对性听讲,效率更高。
2. 课堂专注:紧跟老师 “思路” 而非 “答案”
重点听老师讲解 “为什么这么做”(公式推导、解题思路),而非只记步骤。例如:老师讲应用题时,注意她是如何找单位 “1” 的,为什么用这种方法列式。
3. 错题分析:搞懂 “错因” 比刷题更重要
错题不是改个答案就完了,要分类标注错因:
概念不清(如混淆 “直径” 和 “半径”); 公式记错(如圆锥体积忘乘 1/3); 计算失误(如分数约分错误); 思路错误(如单位 “1” 找反)。 定期重做错题,直到能独立做对,确保 “同类题不再错”。4. 总结 “解题套路”:举一反三
同一类题往往有固定解法,总结规律能提高解题速度。例如:
百分数应用题:“求增长率”=(增长后 - 增长前)÷ 增长前 ×100%; 比例问题:“图上距离:实际距离 = 比例尺”,注意单位换算(如 1:1000 表示图上 1 厘米 = 实际 10 米)。四、强化练习:“精准刷题”+“限时训练”
1. 分阶段练习:从 “基础” 到 “拔高”
基础阶段:以课本例题、课后题为主,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对应练习,熟练掌握基本题型。 提升阶段:做单元测试卷、专项练习(如 “分数应用题 100 道”“圆的面积专项”),突破薄弱环节。 冲刺阶段:做历年小升初真题或模拟卷,熟悉考试题型和时间分配(通常六年级数学考试时间 60-90 分钟,需训练 “快速审题 + 准确计算” 的能力)。2. 限时训练:提高 “应试能力”
平时练习时设定时间,比如 “20 分钟内完成 10 道分数混合运算”“30 分钟内完成 5 道应用题”,模拟考试节奏,避免考试时 “做不完题”。
3. 多角度解题:培养 “思维灵活性”
同一道题尝试用不同方法解答(如算术法、方程法),对比哪种更简便。例如:“一个数的 3/4 是 15,求这个数”—— 算术法用 15÷3/4,方程法设未知数 x,3/4 x=15,两种方法都要掌握。
五、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:个性化提升建议
基础薄弱:先回归课本,把每节课的例题重做 3 遍,确保公式、概念吃透,优先保证简单题和中档题正确率(占比 70%-80%),再逐步攻克难题。 中等水平:重点突破 “易错点” 和 “中档难题”(如复杂应用题、组合图形),通过错题整理找到知识漏洞,每周针对性练习 1-2 个薄弱专题。 优秀学生:挑战 “拓展题”(如奥数中的 “浓度问题”“工程问题”),培养逻辑推理能力,尝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(如 “计算家里圆柱形水桶的容积”“按比例调配溶液”),提升应用能力。总结
六年级数学提升的核心是:基础扎实不丢分,难点突破找方法,错题复盘防重复,练习有度重效率。从现在开始,每天花 30 分钟针对性练习(如 10 分钟运算 + 20 分钟 1 道应用题),坚持 1-2 个月,成绩会有明显提升。同时,要让孩子明白:数学不是 “死记硬背”,而是 “理解 + 应用”,多思考 “为什么”,才能真正学好数学。
发布于:浙江省股市配资开户.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