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原题呈现】
阅读下面的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(50分)
最近上映的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里面有一句经典台词“有些伤疤,需要被看见,才能真正开始愈合”,但也有人说“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”。
对此,你有怎样的思考?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,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。
要求:选准角度,确定立意,明确文体,自拟标题;不要套作,不得抄袭;不得泄露个人信息;不少于800字。
【审题指导】
一、审题分析
1. 核心材料解读
材料给出两句看似矛盾的话:
“有些伤疤,需要被看见,才能真正开始愈合”——强调“看见”是愈合的前提,暗含直面伤痛、主动疗愈的可能性。
“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”——突出伤疤的深刻性与持久性,暗示伤痛难以彻底消除,可能成为永恒的记忆。
两句均围绕“伤疤”展开,核心矛盾在于“伤疤能否愈合”以及“如何面对伤疤的疼痛”。
2. 关键词剖析
“伤疤”:可实指身体创伤,更可虚指心理创伤、历史记忆、群体伤痛(如材料隐含的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伤疤)。
“看见”:不仅是视觉上的关注,更指主动正视、承认、反思伤疤的存在及其背后的意义。
“愈合”:并非指伤痛完全消失,而是指接纳、和解,不再被伤痛裹挟,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或群体的警醒。
“疼”:体现伤疤的深刻性,暗示其可能成为无法磨灭的记忆,提醒人们伤痛的重量。
3. 材料关联与限制
结合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的背景(从“南京”可联想到历史伤痛),但立意可延伸至个体、群体、历史等多个层面。不可孤立看待两句话,需体现对二者关系的辩证思考。
二、立意方向
1. 辩证统一:“看见”与“疼痛”并行,愈合是带着记忆前行
伤疤的“疼”是客观存在的,无法强行抹去;而“看见”伤疤,不是为了消除疼痛,而是为了在承认疼痛的基础上,赋予伤疤意义——个体通过正视伤痛实现成长,群体通过铭记历史避免重蹈覆辙。疼痛是记忆的锚点,“看见”是将疼痛转化为力量的途径。
2. 从个体到群体:伤疤的意义在于“警醒”而非“遗忘”
对个体而言,逃避伤痛只会让其反复折磨自己,“看见”并接纳疼痛,才能与过去和解;对群体(如民族)而言,历史伤疤的“疼”是警钟,“看见”伤疤(如纪念南京大屠杀)不是为了延续仇恨,而是为了铭记苦难、珍惜和平,让疼痛成为守护未来的铠甲。
3. “愈合”的本质:与伤疤共生,而非消灭伤疤
不存在绝对的“愈合”(即疼痛完全消失),真正的愈合是学会带着伤疤生活——承认它的存在,理解它的成因,不让它定义自己,却也不否认它的影响。“看见”伤疤,正是为了在疼痛中找到与自我、与历史共处的方式,让伤疤成为生命或文明的一部分,而非枷锁。
4. 反对两种极端:既不逃避疼痛,也不沉溺于疼痛
若一味强调“疼”而拒绝“看见”,会陷入痛苦的泥潭,失去前行的力量;若只追求“愈合”而忽视“疼”的存在,则可能轻佻地消解伤疤的意义(如淡化历史伤痛)。唯有正视疼痛、主动“看见”,才能让伤疤成为成长与进步的养分。
以上立意均需结合“个体/群体”“历史/现实”等层面,体现从材料到深层思考的延伸,避免空洞议论。
【佳作展示】
让伤疤被看见,在阳光下愈合
电影《南京照相馆》中的台词“有些伤疤,需要被看见,才能真正开始愈合”,如同一束光,照亮了那些深藏于心底、不敢触碰的角落。然而,也有人以沉重的语调提醒我们:“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。”这两句话,看似矛盾,实则揭示了关于创伤、记忆与生命韧性的两个层面:前者指明了疗愈的可能路径,后者则坦诚了疗愈过程的漫长与艰难。在我看来,二者并非对立,而是构成了我们面对创伤时完整的心理图景——承认伤痛的持久性,是走向“被看见”的勇气之源;而主动寻求“被看见”,则是超越疼痛、走向愈合的必经之路。
首先,我们必须正视“有些伤疤无论多久都疼”这一残酷的现实。伤疤,是身体或心灵遭受重创后留下的印记,它不仅仅是一道痕迹,更是一段记忆的锚点。它连接着痛苦、恐惧、失落与不公,这些强烈的情感体验一旦刻入生命,便难以彻底抹除。正如身体的疤痕在阴雨天会隐隐作痒,心灵的伤疤也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——一首熟悉的歌、一个相似的场景、一句无心的话语——被重新撕开,带来尖锐的刺痛。否认这种疼痛的持久性,要求受害者“放下”、“向前看”,是一种廉价的乐观,更是一种二次伤害。它意味着我们未能真正理解创伤的深度,也剥夺了当事人感受痛苦、表达痛苦的权利。因此,承认“伤疤会疼”,是尊重个体生命体验的第一步,是所有疗愈工作的起点。它告诉我们,不必为“走不出来”而感到羞愧,因为疼痛本身,就是创伤存在过的证明。
然而,如果仅仅停留在承认疼痛,我们便可能陷入无尽的自我怜悯与封闭的牢笼。伤疤会疼,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溃烂。这正是“有些伤疤,需要被看见,才能真正开始愈合”这句台词的深刻之处。这里的“被看见”,远非简单的暴露,而是一种主动的、有意义的呈现与连接。
“被看见”,首先是自我看见。它要求我们有勇气直面自己的伤疤,不再用遗忘或逃避来掩盖它。这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,第一次鼓起勇气打开灯,看清房间里究竟有什么。这个过程无疑是痛苦的,但只有看清了伤口的形状、深度与来源,我们才能理解它,接纳它作为自己生命一部分的事实。这种自我看见,是自我和解的开端。我们不再将自己视为一个“破碎的人”,而是一个“带着伤疤前行的人”,伤疤从耻辱的标记,转变为生命韧性的勋章。
“被看见”,更是被他者看见与接纳。人是社会性的动物,创伤的疗愈往往离不开关系的修复与重建。将伤疤暴露在信任的阳光之下——向挚友倾诉,在专业的心理疏导中梳理,或是在艺术创作中表达——我们便有机会获得共情、理解与支持。当我们的痛苦被另一个人真诚地接住,当我们发现“原来我不是一个人”,那种孤立无援的绝望感便会开始消解。电影中的“南京照相馆”,正是这样一个“被看见”的象征空间。它将个体私密的、民族的、时代的伤疤,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,让无数有着相似经历的人在其中找到共鸣,让未曾经历的人得以理解与共情。这种集体性的“看见”,不仅抚慰了个体,更缝合了社会的记忆裂痕,让一个群体、一个民族从共同的创伤中汲取力量,走向和解与重生。
“被看见”的最终目的,是为了“愈合”。但“愈合”不等于“消失”。真正的愈合,不是让伤疤完好如初,仿佛什么都没发生过,而是在伤疤周围长出更坚韧的皮肤,让伤疤本身成为生命故事的一部分。它依然存在,依然可能在某些时刻提醒我们曾经的疼痛,但我们与它的关系已经改变。我们不再是疼痛的奴隶,而是疼痛的主人。我们能够带着它去爱,去生活,去创造,甚至去帮助同样带着伤疤的人。就像一棵受过伤的树,伤口处会形成一个奇特的树瘤,它不再是弱点,反而成为了树最坚硬、最具独特形态的部分。
综上所述,“伤疤无论多久都疼”是对创伤客观性的尊重,它教会我们谦卑与悲悯;“伤疤需要被看见才能愈合”是对生命能动性的信任,它指引我们方向与希望。在人生的旅途中,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带着或大或小的伤疤。让我们不必畏惧它的疼痛,更不必隐藏它的存在。鼓起勇气,让它在阳光下被看见,被理解,被接纳。因为唯有如此,那道深刻的印记,才能最终转化为我们生命中最独特的纹理,见证着我们如何从破碎走向完整,从黑暗走向光明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股市配资开户.加杠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